陶侃(259年-334年),字士衡(一作士行),原籍鄱陽郡鄱陽縣,後遷居廬江郡尋陽縣,晉朝時期重要的軍事將領。
陶侃出身南方寒門,早年仕途艱難,官位不顯。
八王之亂時,憑藉着自身的才幹,深得荊州刺史劉弘的重用,參與平定張昌起義、陳敏叛亂。
後更投靠琅邪王司馬睿,平息杜弢領導的流民起義,一度被授為荊州刺史。
因權臣王敦排擠,改鎮廣州。
王敦之亂平息後,陶侃再鎮荊州,並加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軍事、征西大將軍。
晉明帝死後,受執政的外戚—庾亮忌憚,心懷不滿。
咸和二年(327年),蘇峻、祖約之亂爆發。
陶侃於次年被推為盟主,與江州刺史溫嶠等組建西方義軍,成功討平叛亂。
戰後因功加侍中、太尉,都督七州軍事,封長沙郡公。
咸和五年(330年),領兵擒獲擅殺江州刺史—劉胤的後將軍—郭默,兼領江州刺史。
咸和七年(332年),派兵經營巴東,收復襄陽。
咸和九年(334年),陶侃辭官歸隱,不久後安逝於樊溪,享年七十六歲。
唐德宗時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,至宋徽宗時亦位列武廟七十二將。
陶侃從戎四十一年,「雄毅有權,明悟善決斷」,為東晉政權的建立及鞏固立有大功。
精勤於吏職,兩鎮荊州,使治下「自南陵迄於白帝數千里中,路不拾遺」,為後世所稱道。
因陶侃獨特的行跡,招引史家不同的評述,使其成為了兩晉之際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。
其着有《陶侃集》二卷,今已亡佚。
………
歷史上的陶侃和周瑜、陸遜、諸葛亮、王猛等人一個級別,乃是赫赫名將,東晉王朝草創之際的擎天之柱。
然而這一世,陶侃先後歷任廬江郡丞、廬江太守、荊州刺史,一直是擔任文官。
陶侃並沒有領過兵,參與過戰事,也因此一直不顯山、不露水。
可我卻知道,陶侃胸有韜略,實乃不世出的奇才!
再者,陶侃自從二州動亂之後,便一直銷聲匿跡了。
如今又出現在赤壁,他的到來是為了什麼,對此就讓我頗感興趣了。
眼看着水師已經全部登陸,我便下令讓董襲率部暫時駐紮在赤壁大營,隨即便帶着眾人返回武昌。
赤壁距離武昌有百里之遙,路途不近,一般需要一天的路程。
好在周瑜等人此來帶着馬匹、車駕,這使得我等並不需要擔心任何問題,只需要坐馬車前往即可。
一路無話。
……
第二天傍晚,我等終於抵達武昌,隨即便在全柔的引領下前往太守府暫時休整。
在一番沐浴更衣之後,我等便齊聚太守府的大廳中,一時間人才濟濟。
不僅左右軍師——王猛、魯肅都在,還有我的頭號大將——周瑜,另有全柔、姜維、陶侃、星月等人。
按照這個陣容,此次和開個朝會也差不多了,因此眾人此時都很嚴肅。
雖然眼下局勢已經頗為改觀,且比一個月前也更加明朗,但其實局勢依舊不容樂觀!
現如今,淮南、桂陽、南郡、巴郡等處皆在打仗,真可謂是四面楚歌!
雖然我已經率軍打敗了叛軍的水師,使得我軍重新奪回了水上的控制權,但也只是暫為緩解了一下我方的壓力而已!
對此,眾人再次眾說紛紜,獻計獻策。
html|sitemap|shenma-sitemap|shenma-sitemap-new|sitemap50000|map|map50000
我的書架 電腦版 手機版:https://hkm.21zw.net/